20窟的露天大佛,被誉为云冈的代表作。主像是高13.7米的结跳跃坐像。因洞窟崩坦而使大佛露天,而被人们称为露天大佛。这尊造像富丽堂皇。面容丰满端庄。但如果从不同的视角去观赏体味,你会从佛的脸上看到慈悲、庄严、欢喜、思维、入定、普救、应化、持世、震摄……“二十二相”。细心的人能发现该佛有两撇弯曲上翘的八字胡!站在他面前,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。他那种自在、自信、自尊的精神品性,使你感到心灵的明净。

第20窟的坐佛,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,可能是由于某次地震灾害,窟前半壁山崖崩塌,至使坐佛暴露在外,巍然独存。据推测,他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,似一位阅尽沧桑、雄才大略的长者,在阳光下俯视人间。正因成了露天雕像,所以虽是坐姿,却仍显得分外高大。并且由于可以远视,更境加了他的庄严肃穆之感。大佛全身比例适称,造型手法简练概括,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,他所据有的佛的“三十二相、八十种随形好”的精神风貌,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。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,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,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,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,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,即在全国来说,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。
第20窟的飞天
图:大佛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
第20窟露天大佛背光外缘西壁的残飞天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飞天。这身飞天,可以称之为“菩萨形飞天”。你看这身飞天头戴花冠,颈佩珠环,通体长裙,手捧鲜花。她身段微屈,状己凌空,但姿态却是那样端庄沉稳,一副虔敬的面相有别于一般的飞天。
云冈后期石窟
(第21窟至53窟)
自第20窟以后,是为云冈的第三期工程。云冈石窟的后期,一般是指太和十八年(公元494年)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,到孝明帝正光末年(公元525年),总共31年,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,先前的那种大规模的工程场面渐渐地沉寂下来,但是在仍可利用的崖壁又相继开凿了中小型洞窟约200多个。这些多数属于小集体或个人开凿的洞窟,主要分布在云冈石窟第20窟以西斜坡上和中部区第11窟至第13窟上部的崖面上以及东部区西端龙王庙沟西侧的上部地带。这一时期的洞窟形制小而杂、自由而灵活,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,大多因地制宜,但正因这后期工程,才将云冈的东部区、中部区、西部区结成一体。使之成为一条1公里长的石窟群带。